close
施琅在1683年澎湖海戰大敗明鄭固守澎湖的劉國軒(劉遁走吼門水道逃回台灣),後鄭克塽率東寧王國臣民降清,台澎入清版圖。施琅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刻有「靖台碑」以及「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現存台南大天后宮)來自述攻台的始未。
「靖台碑」現存於馬公市孔子廟,據說碑文已在光復後被磨平了。依小弟的猜測,應是當年的時空環境所致。鄭氏在台灣建立反清復明的東寧王國與當時國民黨蔣氏 撤守台灣力圖反攻大陸景況類似,且鄭成功正面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國民黨將其與蔣介石同樣列為偉人「民族英雄」來歌頌。這樣一來,怎麼容得打敗鄭氏王朝收復 台灣的施琅碑文繼續留存的道理?
施琅攻台戰役是澎湖四大戰役之一,此石碑見證該段歷史,並與同時立的功德碑同為台灣最古老的石碑之一(最古老的為澎湖天后宮內的「沈有容喻退紅毛番韋麻郎 等」石碑),非常具有歷史價值。但此碑現存於馬公市孔廟空地,除了風吹日曬雨淋之外,竟連一段簡單的說明文字也付之闕如。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