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呼叫…間隔間隔…回答回答…。搬個家,塵封已久我的KENWOOD無線電雙頻車機又出現了。想當初我也是香腸族澎湖公跑144.880的風雲人物(差友台「浪子」一點點而已),我的台號是「 BEER」,在澎湖T過機的都知道。

車機TM-732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軍在馬公港金龜頭東側建了海軍集會所,出順承門到集會所的通路即稱「集會所通」。這條小道林木扶疏幽靜宜人,直到70年代仍是民眾情侶散步的好地方,故稱「情人道」。但在軍方佔用後現早已變成雜草一片,且在興築南甲園及順承門與港區間圍牆時更把它完全封死了。…情人道猶在,甚至還保持了「集會所通」的原樣,但卻漸漸為澎湖人所遺忘。

集會所通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正路上毫不起眼的小店「甲乙石頭火鍋」,卻鎖住了澎湖人的美味記憶,讓時光永遠停留在你最最思念的那個一點上…。石頭火鍋、米粉湯、炒飯、炒麵……多年以後再吃一回,您會驚覺,它竟跨越時代,而讓新一代的外食永無頂替之日。

石頭火鍋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公市街上賣餛飩湯的那麼多,大多大同小異,獨有光復路上王牌牛肉麵的餛飩是較為特殊的「脆皮餛飩」。不要誤會脆皮餛飩是拿普通餛飩去油炸,其實這正是福州的傳統地方小吃--燕皮餛飩。它的外皮是用豬肉打薄製成的,煮後吃起來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故稱「燕皮」。喜歡嚐鮮的朋友可以去試試。

燕皮餛飩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湖媽宮1887建城之時,同時興建了防衛媽宮城的砲台五座。其中西嶼西台、西嶼東台、金龜頭砲台及拱北砲台皆已列入國定古蹟之林,唯有東城砲台因已無留下任何殘跡已漸被人遺忘,有少數媽宮城簡介竟也只記載前列四座砲台而已。「東城砲台」是和城牆共構的,日本人拆城牆築港,砲台當然也就無跡可尋。圖右「望安茶房」據考證為該砲台遺址。

東城砲台遺址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宮城內除了中央街是因船隻靠港至四眼井補給淡水而自然形成市集外,在媽宮建城後東北角的朝陽門是通往澎湖島上其他地區的最主要出入口,在城內也因而此自然形成了市集商街,即為現東北西南向的一小段重慶街。城內人們經過重慶街出朝陽門走新生路再經五里亭至文澳澎南、走中華路經紅毛城至東衛湖西、走光復路到西衛或再接文光路到後堀潭。

重慶老街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湖媽宮舊城牆北邊不是沿著民生路建的,而是從「胖達」旁出來繞過車站南邊(北辰門遺址)順著這條小巷切過中正路一龍車行和郵局中間(小巷)在范大媽鞋店附近才與民生路合而為一,然後在光復、重慶、新生、三民路口接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朝陽門」,再沿三民路下民福路。為什麼媽宮城不蓋方方正正呢!?...原來築城當時現在羽球館附近即是昔稱「鬼仔山」的亂葬崗小山丘,城牆建到觀音亭附近開始往南凹順地勢繞過此山是理所當然的。

媽宮城遺址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湖天后宮一百籤」除了創始本廟澎湖天后宮外,據稱台灣方面有台南大天后宮、鹿港天后宮 、台北關渡宮等眾多廟宇均採用此本籤詩,我們或可以籤詩之採用來辨識寺廟文化之傳承或是道教派別吧!?澎湖天后宮早已停止採用籤筒,改採投幣式的電動籤詩機了。一個擁有四百年歷史,也有出自本廟廣為流傳之籤詩集的古老廟宇,沒能再採用傳統的籤筒及籤詩掛牆,…這個,總是令人遺憾。(圖為澎湖天后宮多年未再使用的籤詩掛牆,籤詩紙仍在,有趣的是第一首籤王早已被人抽光光了!!)

澎湖天后宮一百籤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些是澎湖二崁社區協進會理事長陳進時先生所收藏的「桌腳石墊」,正堆在他在二崁的自宅(杏仁茶館)角落。什麼是「桌腳石墊」呢?這是先人生活智慧,是將它墊在桌腳,注入水,以防止螞蟻或其他小蟲沿著桌腳爬上桌面,桌上再罩上昔時的「防蟲罩」(真是有夠懷舊的)那麼桌上的菜餚就是陸空兼守萬無一失了。

IMG_0701.jpg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很久以前,馬公曾經有夜市叫做「大溝頂」(現仁愛路及重慶街口),四十年前就開始在那裡賣「筒仔米糕」的「應時勢小點部」已移到北辰市場附近來又過了十幾年了。這才是真正澎湖人懷念的道味,許多離鄉遊子共同記憶。他們的香菇肉羹和筒仔米糕一直也是全澎湖最最美味的。

香菇肉羹與筒仔米糕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