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君廟】

鼎灣村開帝廟後有一列七間小小的北斗七星君廟。相傳鼎灣村原有七個小高地排列如北斗七星是庇佑鼎灣村民的風水寶地。鼎灣北邊鄰村沙港忌妒鼎灣村民得天獨 厚,用計購得附近土地並掘土石回村,有掘取的家族中就容易得到功名(所以沙港出縣長出議長?),逐漸使得整個風水格局遭受毀損。影響村運,社稷不安,並造 成鼎灣沙港不合至今。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踢箍釣  」--澎湖特有的釣法之一。原本是使用大卡車輪胎內胎作成的克難救生圈(游泳箍)為浮具,進行沿岸釣魚的一種方法。所謂「踢箍」即是「踢游泳箍」,可赤腳也可著蛙鞋,有時這浮具也可當作無氧潛水捕魚的載具。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游泳箍漸漸為保麗龍材料製作的浮具所取代,並作成船型。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湖縣政府發包在湖西鄉果葉村的沙灘海岸線進行拋石築堤工作,以保護防土地被侵蝕。2013/06/29澎科大教授侯建章帶領學生前往抗議,我也在當天下午前往一探。

經實地的勘查,很明顯原有的岸邊草地正在逐漸的崩坍,海岸線也不斷地被侵蝕著。雖然大家對於環境維護的觀點有些不一樣,甚至很兩極,可是守護家園能安居樂業卻是所有居民一致的期望。我想人類本不該與大自然為敵,所以在自然生態和生存領域之間必需找出其平衡點。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澎湖的村里聚落通常都有一間主廟,這主廟被稱為該聚落的公廟,公廟不論供奉的是王爺或是其它的主神都是這聚落的信仰中心,且居民一般相信公廟的主神掌有神兵,可以護衛村民的安全。五營,既是神明派出的神將神兵所安置之地。五營神兵信仰在中國閩南、金門、澎湖及台灣很是普遍。

 五營按照中國軍營配置分成東、南、西、北、中五個營頭,分佈在聚落的四周相對應的方向,形成聚落的地界。澎湖「犒軍」的典儀就是在祭拜營頭的神兵神將;主神出巡「繞境」即是在巡視各營頭。一般在澎湖的營頭大多是立塊石碑書明派在此地的神將名號,分別是張、蕭、劉、連、李等五位神將(我只知道中壇元帥李哪吒),插有竹符並置一火爐。竹符是主神給予神將的派令,一般是三支,也有五支的,據稱軍隊神兵較多就會有較多的竹符,而火爐似有築營埋鍋造飯之意。有的五營營頭會有令旗,令旗符合風水學上的四象,即左青龍(-)、右白虎(西-)、前朱雀(-)、後玄武(-)再加上中麒麟(-)而成為代表顏色。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於1922年的許家村29號是許家村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造者可能為了炫耀財富或者社會地位,大厝的門樓過水亭採用昔日官府或廟宇才有的屋脊燕尾翹,並在門面的裝飾類似廟宇風格,這在澎湖是非常少見的,據說古厝內的壁畫拼磚也都精細華麗是一座值得細細品味的古厝。但是現在宅院大門深鎖早已無人居住,古厝老態已現日子一久恐有崩壞之虞。這樣寶貴的文化資產,現在不馬上展開維護,難道要等到如同「進士第」一樣完全崩塌了才來重建嗎?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本島的玄武岩分布並不多,但日治時期台灣西南海岸史前遺址上卻出土了大量的玄武岩石器,從何而來一直是待解的謎團。美國哈佛人類學博士臧振華教授於1983年在澎湖七美島發現了南港遺址,即推測此為史前石器製造場遺址。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琅在1683年澎湖海戰大敗明鄭固守澎湖的劉國軒(劉遁走吼門水道逃回台灣),後鄭克塽率東寧王國臣民降清,台澎入清版圖。施琅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刻有「靖台碑」以及「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現存台南大天后宮)來自述攻台的始未。

文章標籤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84年清法戰爭,法國提督孤拔(AdmiralCourber)隔年率兵攻打基隆、淡水(還在這裡吃了歐美國家打中國的唯一敗仗)後轉打澎湖,法軍避 過澎湖砲台由嵵裡沙灘登陸並佔領整個澎湖。但孤拔將軍卻水土不服病逝於澎湖(有一說是法軍又進攻浙江鎮海海口,清軍進行猛烈反擊,孤拔重傷不治),同時也 有三四百名士兵死亡。根據日本政府最新公佈的檔案,無疑他們都是葬在此孤拔記念碑後的「鬼仔山」高地(即為現在的羽球館及部份中正國小校地),是因為日軍 要整地作為陸軍操兵場才將之整個遷往風櫃蛇頭山現址。現在羽球館外只剩此碑可以讓後人追憶,但小弟的考證卻和碑文略有不同,請對澎湖歷史有研究的文史老師 能惠于指導。

  法國孤拔紀念碑  

文章標籤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代昭和2年(1927)澎湖廳為供應馬公居民自來水,在地下水源豐沛的紅木埕(紅毛城)海邊開鑿六口深水井,每井深150公尺,依次從第一號到第六號以隧道相通並用以儲水。各井在其上設置抽水馬達,以八吋鐵管輸送到位於水源路停車場的水塔(位於現在一信總社旁,已於1991年拆除)再供應全馬公市的居民使用。此地則稱為馬公第一水源地(後來為了因應水資源需求增加,而開發了其他的水源地。第二水源地在文澳,第三水源地在第一賓館附近,該地的千噸水塔已被列為馬公市歷史建築)。馬公市水源路因通往這六口深水井的所在位置馬公第一水源地而得名,而現今的自來水公司前身為日治時期的馬公街水道事務所,而存於三官殿前的深水井經比對應為第四號井,這當然是已經廢棄不用了,但不知其他各井現在最否存留??最最令人好奇的是各井相通的儲水隧道如今是否安在??時至今日還能下探通過嗎??...基於對日本人工程品質的信任,我絕對相信這些隧道一定還在也還能通過,只是已是在你我無法探尋的地底下長眠了。

(上文更正:圖中六井其實是二號至七號,並無編號一號的井,是什麼緣故尚需考證。)

文章標籤

大鍋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